欢迎访问WilliamHill体育
科研概况

  WilliamHill体育成立至今,坚持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,为材料学科发展、国民经济建设和航天强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,在高精尖材料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先进成果,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,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端精密制造与智能装备的发展,培养了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。

  学院主要科研方向包括智能热加工技术与装备、先进材料与改性、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、智能焊接与先进连接、先进电子封装制造及增材制造(智能3D打印)等。近年来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,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。在国家重大/重点项目、科研平台基地建设、基础科研、成果奖励以及国内外影响等方面均获得重大突破。


国家重点/重大项目深度参与

 立足国家重大需求,瞄准国际学术前沿,鼓励原始创新,注重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,坚持“材料/工艺/零件”一体化和“理论/技术/装备”一体化的科研特色,注重学科交叉发展,持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国家科技重大专项,国防基础科研等国家重大/重点项目,全面服务于载人航天工程、探月工程、深空探测、航天基础支撑技术以及新型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,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,在高性能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享有盛誉,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进步和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
  “十三五”以来,新增各类平台基地10余个,其中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1个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个、校企联合实验室10余个。原有基地运行良好,其中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上一轮评估中均获评良好,国际合作基地获评“国家级优秀国合基地”。
科学研究再创佳绩

 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,航天科研生产单位横向项目1000余项,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。突破了先进陶瓷与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制备与形性控制、大型复杂高端构件高能场精密成形等一批关键技术,支撑了“神舟系列”载人飞船、“天舟系列”货运飞船、“嫦娥系列”月球车、“试验系列”卫星、“问天、梦天”空间站、“长征系列”运载火箭、“C919”大飞机、“复兴号”高铁以及国产电子元器件替代等国家重大战略装备发展。在Science、Joule、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,引领了材料科学的发展。ESI国际排名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一行列,“材料科学”学科于2024年首次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,并于2025年上升到全球第11位。

成果奖励全面收获

  2010年以来牵头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,位居学校前列。国家奖后备储备丰富,其中有国家奖推荐资格的省部级高等级科技奖励40余项,为“十五五”期间冲击国家科技奖励储备了大量“种子”项目。其它奖励形势喜人,包括2016年“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”、2018年“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”、2018年“中国专利金奖”、2020年“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”、2023年“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”、2024年“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”、2024年“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”、2025年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。

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
  一批教授担任国家级战略咨询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,为国家制定本领域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咨询建议。周玉院士担任国际陶瓷联盟秘书长、国务院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、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主任;冯吉才教授担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;苑世剑教授担任国际塑性加工会议常务理事、曾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;闫牧夫教授担任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执行委员、中国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;苏彦庆教授担任世界铸造组织有色材料委员会主席。近年来与“链主”企业建立30余个联合实验室,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作用日益增强。学科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。